聚集2019两会谈中医:中西医不平等在于政策不配套

目前,中西医在实践中并没有被摆到平等地位。黄璐琦委员认为,问题出在政策不配套上。现行医师管理、药品管理制度“以西律中”,中医西化中药西管,不适应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而伏牛山珍宝网记得“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聚集2019两会谈中医:中西医不平等在于政策不配套

全国两会开幕了。一个高频词多次出现在两会上,出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上,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直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这个关键词就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为何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听两会代表和委员讲讲中医药的那些事。

  • 黄璐琦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 徐安龙委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 安阿玥委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
  • 徐镜人代表    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

坚持中西医并重,任重道远。黄璐琦委员建议,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顶层设计,构建独立完善的中医药治理体系;推进中医临床条件和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机制及科研绩效机制。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委员表示,坚持中西医并重,实质是补齐中医发展的短板。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医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很多,造成西医“腿长”、中医“腿短”,严重影响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中医传承发展,人才是根本。如今,西医院校招生人数是中医院校的近5倍。徐安龙委员建议,在医学院校的设置布局和招生规模上,尽量确保中医药和西医药人才培养基本平衡协调。为师承中医、自学成才的医生,提供一个合法行医的渠道,夯实人才根基。

一问:为何要坚持中西医并重

黄璐琦:坚持中西医并重是人民健康的需要,是健康中国的需要,是健康世界的需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保障着中医和西医享有同等发展的权利,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维护了群众健康权益,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跃升,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在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中,中西医专家联合发布防控方案、中医药参与降低了病人死亡率,就为中西医并重方针做了生动的注解,也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其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不能简单复制西方国家的医药卫生体制。要保障13亿人民的健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成本。中医药对于探索医改的“中国式解决办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徐安龙:坚持中西医并重,实质是补齐中医发展的短板。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医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在投入上不成比例,造成西医腿长,中医腿短,严重影响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因此远远达不到中西医并重。

中医传承发展,人才是根本,国家必须在政策和投入上保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在医学院校的设置布局上和招生规模上,尽量确保中医药和西医药人才培养基本平衡协调。如今,西医院校招生人数将近是中医的5倍。照这样发展下去,不要说中西医并重,能“并存”就不错了。1949年,西医师8.7万人,中医师27.6万人,经过近70年的发展,西医师增加了30多倍,而中医师只增加不到1倍。

在科技投入上,无论是投入项目数和额度,还是国家级平台的建立,与西医相比,中医获得的支持远不成比例。如此少的投入,中医药传承发展就没有能力做好,自然也就无法让古老的中医药历久弥新。

安阿玥:坚持中西医并重,经过临床验证。患者单纯地用外科手术,使用抗生素,解决不了术后的并发症,西医手段不能包打天下,中医药在临床上不可或缺。坚持中西医并重,不要贬低中医,也不要矮化中医,更不能过份夸大中药的毒副作用。中医和西医有其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不能厚此薄彼。但在现实中,中医总是靠边站,西医一家独大。中医院的硬件设备不如西医院,好多中医院破旧不堪,而西医院建设的高大上,两者一对比,让人感觉中医院不如西医院。

徐镜人:中医药是祖国医药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西医在治疗疾病方面各有特色,有些治疗领域,西药优势很鲜明,疗效确切,见效快,有些疑难杂症中药有独到的效果。心脑血管、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中成药三大治疗领域,老年更年期综合症、呼吸道、儿科、妇科等,中药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在治未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都有记载,这些都是西药不能比拟的。坚持中西药并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治病的最大效果。

二问:坚持中西医并重难在哪

黄璐琦:一是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实际贡献、科学价值、推广意义,把中医药放在从属辅助的位置,“中西医并重”沦为一个听上去很美的概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二是政策不配套,中医药与西医药在实践中并没有被摆到平等地位,现行医师管理、药品管理制度“以西律中”,中医西化、中药西管,不适应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一些医术确有专长的中医工作者,无法通过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萎缩明显;中药创新及临床使用缺乏鼓励政策,审评审批及安全评价标准滞后;医保政策和医保支付方式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特点,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仍不到位。

三是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政府对中医医院投入还不到位,负债率高,不少公立中医医院面对生存压力,采取“以西补中、养中”政策,导致中医诊疗的独特优势被弱化。

徐安龙:中西医不能一碗水端平,问题出在医药卫生顶层设计上。在医疗卫生领域,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重大健康问题的攻关,常常是西医当主角,中医演配角,中医多数时候插不上手,缺乏制度化、法制化参与的接口。

当然,中医自身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临床上好中医越来越少。据一项调查统计,我国百姓80%的人患病后首选西医;不到20%的人选择中医,表明百姓亟待讲得清、说得明、能看好病的中医。

中西医无法实现并重,还有法规不完善的问题,制约服务渠道的畅通。一大群民间确有专长中医还无法进入临床服务的主阵地,在边远地区甚至不得不“非法行医”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因此亟待相关法规政策落地。

制约中西医并重,还与中医发展土壤的缺失有关。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然而,我国民众绝大多数是接受现代教育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天然的缺失,需要跨语境理解中医。这自然造成民众对西医有了天然的亲近感,在意识上更亲近西医。

安阿玥:中医药服务价格超低,制约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服务给医院带不来经济效益。治疗痔疮的中医外拔内扎手术只有上百元,如今在临床上不受待见,反而是上千元的西医手术受青睐。不少中医院举着中医的牌子,走的却是西医的路子,从中医倒向西医,中西医并重就无从谈起。

徐镜人:中西医并重难点在于,有很多人不重视中医,盲目崇拜西医,对中医药缺乏自信。目前缺少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复合型“全科”人才。实现中西医并重,任重道远。

三问:坚持中西医并重如何落实

黄璐琦: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顶层设计,构建独立完善的中医药治理体系。围绕《中医药法》,提出中医药法律法规框架体系,推动中医药法制体系建设,引领行业有序发展;及时跟进并主动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充分反映中医药特点,体现《中医药法》内容,推动建立健全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中医药制度体系;围绕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督体制机制,提高地方中医药监管、执法和服务水平。

――推进中医临床条件和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批中医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中医康复区域中心和中药研究与安全评价中心,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机制及科研绩效机制。立足于中医药理论与临床治疗的基本特点和优势,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等现代临床研究方法,整合现有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从基础理论、方法研究、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中医疗效评价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由同行专家、患者与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着重评价对解决临床重大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和服务质量的贡献价值以及成果转化应用成效的科技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体系,切实体现“简便验廉”特色优势。

――建立中西医临床协作的长效机制和模式。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中医医院重点专科与综合医院相关重点专科和优势学科共同组建中西医临床协作组,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攻关,中西融合、提高疗效”原则,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业内专家广泛共识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徐安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坚持中西医并重,首要的是加大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中华文化与中医药有天然的互通性,喜欢传统文化的人越多,支持中医药的人也就越多。让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这样才能厚植中医药发展的沃土。

传承发展中医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对中医药投入要有硬指标,明确制定增长幅度,形成一个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中西医并重,至少在投入上逐步实现并重。

岐黄之术,生生不息,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拓宽中医药人才培养途径,加大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培养力度。特别是为师承中医、自学成才的中医,提供一个合法行医的渠道。发展壮大中医的队伍,夯实人才根基,把中西医并重落到实处,让中医师,能像西医师一样,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

安阿玥:坚持中西医并重,恢复保留中医药传统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年两会,我准备一份《关于恢复传统名药上名医处方字样的建议》。施今墨先生是全国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将自己临床有效的验方无偿捐献给北京市同仁堂用于制作生产销售中成药,气管炎咳嗽痰喘丸、皮肤病血毒丸、高血压速降丸等药品,疗效显著,市场畅销。最初,这些中成药包装上都会印制“名医施今墨处方”字样,如今,取消了这一字样,担心误导患者。中医药界的好传统不能丢。恢复依据名医验方制作的传统名药上的“名医处方”字样。这既符合历史事实,又符合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继承,体现了对发明该药医生的尊重和精神鼓励,有利于激励中医药界总结和转化科研成果。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恢复自信,赢得应有的尊重,在健康中国站有一席之地。

徐镜人:实现中西医并重,首先要加大中医药的培训、教育和推广,充分发挥中医在调理和培元、固本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要强化中西医的联合用药,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同时,要鼓励设立中西医特色医院,强化中西医的协同作用,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

作者:伏牛山珍宝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https://www.fnszb.com/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3月11日
下一篇 2019年3月13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